相信昨晚的无人机表演,直到现在还震慑着你的眼。吉尼斯新纪录!1374架无人机点亮西安城墙,世界一流光影秀!
而陕西现在有多红?有这么一组数据公布:
“五一”小长假期间,陕西全省共接待游客3613.15万人次,同比增长33.65%;旅游收入159.88亿元,同比增长41.04%;西安吸纳游客1014.56万人次,同比增长69.05%,旅游业总收入创45.05亿元,同比增长139.12%。
除了自今年春节在全国十大热门旅游城市中一鸣惊人的西安,在这个五一小长假,陕西各地都开启了自己的旅游“自选style”,旅游已现“百花齐放”:咸阳的龙泉公社、泾阳蔬菜公园,汉中的石门栈道、青木川,铜川的照金文化创意街区、药王山,延安市的黄陵国家森岭公园等等,特色展览、民俗表演、文化体验一一展开。
在这些飘红的成绩背后,是一个崭新的陕西形象——正如外界所说,一直以来静默地“秀于内”的高冷陕西,会恰如其分的“溢于外”了。在静态的景区和抽象的文化后,能用动态的游客体验和具象的系列活动,让自己彻底“火”起来。那么,作为一名时下正热的“网红”,陕西要具备哪些“自我修养”?
让“看景”变“玩景”
以西安旅游为例。在此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坦白地说,外界一直是“爱恨交加”的。爱它的历史文化,也恨它只有历史文化。要么诟病它“只会收门票”,要么抱怨它“进城看闹,出城看庙”。而更犯外界游客众多的是:游客服务,旅游管理。“上车睡觉,下车拍照”,是大多游客来西安的“旅游模式”。与胜地苏杭的绵柔体验、川渝的美食天堂相比,拥有深厚“家底”的西安和陕西,就略略“暴殄天物”了。
我们不妨来看一组2017年城市旅游年收入对比数据:
虽然,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多样,有一条却不能否认:除了历史文化,来西安玩什么?去陕西干什么?都有哪些旅游产品可以购买?能把什么传播出去?下次,我还想去吗?
一个关于陕西旅游的“桑弘羊之问”很迫切的摆在眼前。而游客体验、产品开发和旅游管理就是解开这问题的关键点。
关于游客体验,就以之前的大唐芙蓉园为例。不少游客普遍反映,就两个字,大,空。其实,说白了,好比那超市开起来了,货架摆放到位了,却没有东西可以陈列。千篇一律的公园景色,又有哪个城市独缺这一篇?而可以体验到的“长安”,岂是湖中的几片“荷花”能倾诉得完?互动和参与,是游客的重要“需求”。
再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华清池之所以能成为“必选菜单”,恐怕也并非只是“贵妃沐浴地”那一个标签能捧得住的。话说,三天的小长假,光是记者自己接到的询问或求取华清池《长恨歌》门票的外地朋友电话就有十几个(虽然,记者没办成一件儿),可见,真正出名的,还是镶嵌在景区里面的“旅游内容”。
长恨歌演出
这就是产品开发的魅力。不管是有形还是无形的,它是构成游客总体体验的重要一环,与旅游管理和服务环环相扣。而说到此处,就不得不把“小秦俑”拿出来晒一晒了(当然,现在关于秦俑的衍生品开发与文创产品设计已经初见成效,但历史的欠账仍需一个偿还过程)。早在两年前的调查中,专家就列出了关于秦俑文创产品的几个弊病:其一,质量鱼龙混杂;其二,价格管理混乱,出现宰客现象;其三,黑店碰瓷儿,折损口碑。有人嘲笑,火车站附近的“秦俑店”,毁灭过几个“宝马车主”。所幸的是,现在对于文旅产品的开发,品牌的塑造,陕西已经在行动,相信不久的将来,秦俑符号的各类产品,也能像重庆的火锅底料一样被游客带回到天南海北,甚至全球各地。
产品、服务、管理,一度时期的这三大旅游短板,生生剥夺了陕西的“先天优势”。如果从游客角度出发,对“上车睡觉,下车拍照”说NO,就是破解的第一个关口。让“看景”模式,变成“玩景”模式;让游客从“用眼观花”到可以“用心感受”,这是陕西旅游已经而且应该继续“抖”起来的姿势。
题眼:范炜 程渤智 VS 赵雷
这三位都是音乐人,他们唱了两个地方:范炜、程渤智的西安,赵雷的成都。2017年,赵雷的一首《成都》响彻大江南北,这首别具风情的歌曲,也让名城成都翻红再翻红。而如今,响彻大街小巷,是“西安人的城墙下是西安人的火车,西安人不管到哪都不能不吃泡馍”(范炜 程渤智《西安人的歌》歌词)。
用音乐来传递城市声音,这两首歌曲并不是先例。而音乐的传播力后面,是一群特殊人群:年轻人。这正是一座古城从静态的“名迹”推到动态的“消费”上之题眼。
《2017杭州旅游年度大数据报告》中,记者注意到了这样一段话:2017年,来杭游客“年轻化”特征明显,2017年来杭游客平均年龄29.7岁,他们贡献了口碑平台25%的线下消费。各大景区互联网售票量同比增长118%。移动端预定急速增长,当天预定人数比例高达40%。一日游游客平均每天游玩的景点数下降,在景区逗留时间却更长。
“年轻人”,他们活力四射,追求新奇。换个角度来看:只要旅游产品线足够长,足够吸引人,他们可以贡献更高的景区黏度和更强的市场活力。
无疑,与年轻人息息相关的,还有一个重要推手——新媒体。
西安网红“摔碗酒”
据介绍,围绕西安旅游的推广,西安市联合新媒体平台推出了一系列活动,用短视频向全球传播西安魅力,其中一项短视频赛事,仅5天,国内已有超过3万人参与,观看次数超过2亿人次,点赞数突破1400万人次。西安迅速成为“网红”城市,一大批“网红”项目、
“网红”景区成为海内外年轻游客关注的焦点,使西安旅游吸引力不断增强。
让旅游唱文化戏,让文化搭经济台
如何让有文化的陕西,真正吃上文化饭?是近两年来陕西一直致力的课题,而旅游就是最丰富的管道。自从陕西推出全域旅游,3600万劳动者已共享了发展成果。而其中最显著的特征有三:
其一,从节庆到系列,从系列到品牌。
与之前的为“节日游而节日游”的“点映片断”相比,如今的旅游做得就更像“连续剧”了。西安自推出“西安年 最中国”的春节旅游后,继续趁热打铁,挖掘后续活动,接力打造“春满中国醉西安”系列活动。另一方面,围绕“五一”假日旺盛的市场需求,陕西全省旅游系统更是以“文化陕西”为品牌统领,创新推出了一系列节庆、宣传和体验活动。除西安外,宝鸡市举办了“第七届文化旅游节暨西府老街开园启动仪式”;商洛市举办了“2018年中国秦岭生态旅游节”;韩城市推出“追史圣风骨、观芮姜传奇、品民俗特色、赏大河之魂”四大主题系列文化旅游活动。
以点带面,全面开花,后续系列,一项项丝丝入扣的活动,积累成“陕西旅游”的整体招牌。
其二,以文入旅,让景区讲述陕西文化。
文化是陕西旅游的根脉,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使游客的旅程更有故事,让“文化陕西”的品牌形象充分彰显。例如,汉城湖景区千人成人礼活动,三天共吸引33万游客;处女泉湿地景区万人朗诵诗经活动吸引了22万游客;棣花书香小镇“武动青春?艺满棣花"文化活动接待游客7.38万人次,“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在陕西文化旅游中找到了契合点。
其三,“文旅+” 上演出 “科技+”的即视感。
记者的朋友圈,昨晚已被西安城墙上空的无人机表演刷屏。1374架无人机耀眼西安,创造了新的吉斯尼记录,西安城墙再次成为中外游客关注的焦点。从“西安年 最中国”到现在的春季旅游,无人机频频在西安的各大文旅体育活动亮相,科技之城的名号顺势渐起。这是用全域旅游领衔了一部科幻剧的节奏,也更是“双创”时代的一股强烈脉冲。
而科技之光,也正是陕西推出智慧旅游的一部分。据了解,陕西省旅发委早在节前就与三大通信运营商和携程等OTA企业达成了战略合作协议。节日期间,陕西智慧旅游服务平台更是为来陕游客提供了行前、行中、行后全方位信息服务,用户点击量达3.8万次。
自信,是“会讲话”,而不是“不解释”,讲述自己绵绵的“秦话”,才更感染众人。有目共睹,近年来陕西频频惊艳四座,正在主动“自我营销”,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融入到一带一路的建设中。本就内有乾坤的气质,傲视群城的颜值,如果加上更具亲和力的主动沟通与积极自我改造,这就是一个“网红”的自我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