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注册/登陆,欢迎光临!
正义论坛加入收藏设为首页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法学专家 >> 《刑事诉讼法》应增设司法精神病鉴定强制启动程序

《刑事诉讼法》应增设司法精神病鉴定强制启动程序

2023-07-23 19:49:42 来源:正义与法制网 浏览:2957

  我国《刑事诉讼法》应增设司法精神病鉴定强制启动程序


    核心内容:我国现行法律规定的司法精神病鉴定启动程序有二种情形,即一种是司法机关主动启动鉴定程序,另一种情形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近亲属及其辩护律师提出申请,司法机关同意的。以上二种情形其鉴定费用均由国家财政承担。但笔者认为:根据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犯罪行,应当判处死刑(不含死缓)的案件,如果司法机关未启动司法精神病鉴定程序,相关人员向司法机关申请启动该程序,司法机关未予批准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亲属及辩护律师,可以所有鉴定费用自行承担,向司法机关申请启动精神病鉴定程序,在申请书中说明申请理由,并附有相关证人证言、病历资料等材料的,司法机关就必须启动司法精神病鉴定程序;此种程序的启动,所有鉴定费用由个人承担。增设此种启动程序,能够更好地贯彻死刑政策中的“少杀、慎杀”方针,将那些应当判处死刑,但属于“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控制能力,只是辨认、控制能力相对于正常人来说,有所减弱”的具有减轻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甄别出来,依法从轻适用“死缓”,对“保障人权”、“公正司法”。更好地实现刑法中的“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具有重大的意义。
 
    我国现行《刑诉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对刑事诉讼中的司法精神病鉴定启动程序,仅规定了二种启动程序:一种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近亲属及其辩护人,提出申请,请求司法机关启动司法精神病鉴定程序,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进行精神病学鉴定;另一种情形即是:司法机关在办案过程中,发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行为、精神异常,存在有刑法意义上的精神病的可能,主动启动司法精神病鉴定程序。
    上述二种启动情形,不论是依当事人申请启动或司法机关依职权主动启动,均须办案的司法机关准许,方能启动司法精神病鉴定程序。在司法实践中,一些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按其所犯罪行应当判处死刑或人民法院拟判死刑(不含死缓),在刑事诉讼过程,存在着罪犯的系减轻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的可能,司法机关未主动启动鉴定程序,而犯罪嫌疑人近亲属、辩护律师向司法机关提交申请司法精神病鉴定的请求,但申请被司法机关驳回的情形,司法精神病鉴定程序的是否启动,完全取决于办案的司法机关,笔者认为,这样的启动程序不足以保证准确有效地执行《刑法》,难以确保做到“罪责刑相适应”。我们都知道精神病鉴定是一个非常专业的领域,判断行为人实施危害行为时,是否属于无责任、减轻责任能力或是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人,这些是只有专业知识且具有资质的鉴定人方能判定的,办案的司法人员不完全具备这方面的判断能力,特别是对于,介于完全责任能力与减轻责任能力之间的判断,不仅难度更大,对专业知识的要求更严。
    基于上述情况,笔者认为,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辩护律师,提出司法精神病鉴定申请,被司法机关驳回及司法机关亦未依照职权启动鉴定程序的情况下,我国《刑事诉讼法》在关于“司法精神病鉴定程序”中,应该增加“司法精神病强制启动程序”,即“对于应当判处死刑的犯罪嫌疑人或法院拟判处“死刑”(不含死缓)的被告人,司法机关未主动启动司法精神病鉴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近亲属及其辩护人向司法机关申请启动该程序,而未获批准的,只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近亲属或辩护人,向司法机关申请司法精神病学鉴定,在申请中说明申请理由,附有相关证据材料,且自愿承担鉴定所需一切费用的,司法机关即应启动司法精神病鉴定程序,对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进行司法精神病鉴定”。


启动该程序,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必须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罪行极其严重,应该判处死刑,或法院拟判处死刑(不包括死缓)的案件。
    二、必须是司法机关未依职权启动司法精神病鉴定程序,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近亲属及其辩护人,向司法机关申请启动司法精神病鉴定程序又未获批准的案件,
    三、申请启动司法精神病鉴定主体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近亲属及其辩护人。
    四、提请鉴定的申请书必须说明理由,并附有相关证人证言或病历资料等相关证据。
    五、申请人愿意承担鉴定所需的一切费用。同时具备以上条件的,向司法机关启动司法精神病鉴定程序的,司法机关就必须启动司法精神病鉴定程序。
    我们知道,现行司法机关启动的鉴定程序,所有鉴定费用由国家财政承担,笔者建议增设的启动程序,我们可以称之为“司法精神病强制启动程序”,此种程序启动的鉴定程序,所产生的鉴定费用全部由申请人自行承担。
    司法实践中,对于是否属于减轻刑事责任能力人的判定比较困难,增设此程序(司法精神病强制启动程序),对具有减轻责任能力的被告人判处刑罚有着重大的意义,它能有效地、最大限度地将那些应当判处“死缓”的被告人挡在判处“死刑”(立即执行)范围之外,更好地体现刑法中的“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云南
 秋雨)

发表评论
网名:
评论:
验证: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仅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加盟分站 - 请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