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崔东凯 张冲
2016年12月初,哈尔滨市驾校学费普遍上涨,价格从2000元至3000元涨到4000元以上,涨幅超过1000元。《法制日报》记者从权威渠道获悉,黑龙江省物价局已经介入调查。
集体涨价
2016年11月下旬,市民刘女士想考个C1驾照,当时问的价格是2800元,后来因为出差就没报名,驾校还给她打过电话提醒说,让她尽快报名,不然就要涨价了。刘女士以为驾校只是为了让她报名说说而已,没想到,12月2日,她出差回来,再咨询驾照价格时,C1证已变成了4300元。随后,她又向三家驾校询价,价格都在4000元以上。
据当地媒体报道,和她有同样经历的还有吴先生。吴先生说,他是11月28日咨询的,当时价格是2800元,等12月1日去报名时,驾校说涨价了,C1驾照的学费涨到4000元了。
《法制日报》记者采用打电话、到报名点咨询等方式采访了鸿城、华通、宏博、龙势达等几家驾校,均表示按“规定”统一涨价,与当地媒体的报道可以互相印证。
为什么涨价?为什么没有低于4000元的学费?记者以学员身份采访,得到的答复基本一致:“按照行业要求涨价,价格必须在4000元以上。”“是驾校领导在开完会之后回来说要涨价的。”
那么,是谁要求的呢?谁组织开的会?开了什么会?《法制日报》记者进一步展开调查。
协会发文
12月6日,《法制日报》记者拿到一份文件,名称是《哈尔滨市驾培机构联合经营体实施方案及自律公约》,出台该方案的是“哈尔滨市道路运输协会机动车驾驶员培训分会”(简称驾协)。
按照方案,哈尔滨市100多所驾校将组建成一个联合体,由联合体成立运营公司,由运营公司实行各经营主体上缴利润和履约金的管理。
在实施方案的条款中有这样几项:
1,成立运营公司后,设立日常管理委员会,委托会计师事务所“测算驾驶员培训社会平均价格,并在业内公布”,强调“驾校培训价格不得低于社会平均价格”。
2,各驾校按学员数“每人上缴1000元履约保证金”,每家驾校“须另交2万元作为长期履约保证金”。
向我们提供情况的驾校人士反映:此前驾协已组织了三次会议,商讨该方案,行业主管单位“哈尔滨机动车驾驶员培训行业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驾管办)领导也出席过会议。
据记者调查,各个驾校对这个联合体以及自律公约有不同的看法。因为各自的投资不同、市场占有率不同、客观条件不同。有的有场地有的没有,在市场竞争条件下所收学费也不一样。有人则认为驾驶员培训市场存在恶性竞争,价格混乱,协会应该管一管。有人则认为驾驶员培训市场应该公平竞争、市场定价、优胜劣汰。协会牵头制定最低收费标准涉嫌横向垄断,涉嫌违反反垄断法,希望新闻媒体关注此事。
讳莫如深
12月8日,记者首先联系了哈尔滨市交通局,交通局负责宣传的官员告诉记者,市驾协归哈尔滨市驾管办管理,驾管办是二级独立部门,交通局不掌握情况,让记者与驾管办联系。
当晚驾协会长贾秀芳致电记者,约定与记者沟通情况。9日记者见到了驾协的两位副会长,他们认可了记者手中的《联合经营体实施方案及自律公约》确实是出自驾协的文件。
两位副会长向记者介绍了组织联合体、签订自律公约的初衷是为了避免恶性竞争、规范市场、提高培训质量,并特意强调在这方面其他地区已有成功范例,并拿出一本刊物说这是他们学习的榜样,这本刊物上介绍了“新型驾校经济共同体贵州黔东南模式”。哈市驾协的做法与这种“黔东南模式”如出一辙。
一位副会长特意向记者询问是哪家驾校向媒体反映情况,在记者告知驾校要求保密后说道,你们不说我们也能猜得出来,最后副会长表示回去要请教法律界人士,完善方案。
9日下午记者联系市驾管办栾景鹏处长,想要了解对驾协要成立联合体的做法是否了解,是否进行过合法性评估,驾管办负责人员是否有人曾经参加联合体预备会议。记者3次给栾处长打电话,两次发短信,结果上门采访连驾管办的门都没能进去,只得留下采访提纲。直到记者发稿,栾处长只发来一个短信:“关于驾协相关情况,直接和驾协沟通为好”。
9日之后,戏剧性的情况发生了,所有对驾校的采访陷入僵局,最早反映情况的驾校负责人不再发声,记者能联系到的所有驾校负责人一听说关于联合体的事情全部拒绝接受采访。
官方调查
记者采访哈尔滨市发改委,发改委回复“该事项省物价局已经受理,正在开展相关调查,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正在配合开展相关调查,有关事项可进一步咨询省物价局和哈尔滨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2017年1月12日,《法制日报》记者电话采访了哈尔滨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价格检查处处长姜军了解事情的进展。姜处长告诉记者:哈尔滨地方媒体报道驾校涉嫌统一涨价之后,他们就开始了调查;但在媒体报道后,相关方面不承认开过会,不承认是共同合谋涨价,而且很多驾校已经回调了价格,我们没有证据,工作很难进行下去。
先涨后降
2016年12月28日,记者再次咨询C1驾照培训价格,各个驾校培训价格普遍回调。如博能驾校已经从4200元优惠到了2180元。
12月份的哈市驾校学费涨价又降价,喧嚣过后,似乎已尘埃落定,规范市场的初衷、避免恶性竞争的说法是否站得住脚?《联合经营体实施方案及自律公约》的存在,记者的采访录音、照片资料均证明统一涨价确曾发生。但随着业内人士的缄口不言、驾管办的回避,真相仍然扑朔迷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