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 笃 鲜
“居住几十年的房子面积差0.96㎡,孩子不能就近上初中。”近日,一名温州居民的网络问政帖引发关注。温州市鹿城区教育局称,当地2021年出台的初中招生文件规定,用于入学的房屋产权建筑面积需在20㎡以上。有人据此认为既定要求不该通融,也有人主张文件效力不应溯及既往,然而,规则本身的合理性尤需斟酌。
翻开我国义务教育法,关于教育资源分配,既规定了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免试就近入学;又强调了他们不分家庭财产状况,依法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现实中,当教育资源配置不够均衡,为了让孩子享受更好的教育资源,很多家庭上演了当代的“孟母三迁”。供不应求的学区房价格被越炒越高,不仅不利于楼市健康发展,更妨碍着教育公平,容易演变成“富人家孩子才能上名校”。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在这位家长希望孩子进入的实验中学附近,一处“老破小”学区房的单价去年被炒到12万元/㎡之高。应当说,当地为抑制炒房,给用于入学的房屋增加购置门槛,出发点是好的。
可是实际效果如何呢?以房子大小作为门槛,或许只能拦下买不起高价房的普通家庭,加剧两极分化的马太效应。去年9月,山东菏泽市第一实验小学要求“房产套内面积超60㎡”,便引起了社会舆论强烈抵制,最终在当地政府介入下得到解决。温州鹿城区把房产面积的最低要求落在20㎡,似乎只是为了确保学生家庭实际居住,没有那么明显地“嫌贫爱富”,但从本质上讲,只要将入学资格和房屋面积扯上关系,都不过是“五十步”与“一百步”的区别罢了。
住房和教育公平是一个社会不容突破的底线公平。整顿学区房炒作乱象,需要用程序公平来争取实体公平。今年4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提出“确保2022年招生工作全面实行划片就近入学”,要求各地根据实际情况推行单校或多校划片。
据此,教育资源不够均衡的地方可以先将热门学校划入相应片区,保证各片区内教育资源大体均衡,再通过包括但不限于摇号等方式按区分配入学资格,尽可能保障各个家庭之间的机会公平。当然,实现公平最根本的解决办法还是做大蛋糕,提供更加充足的优质教育资源。在发展过程中,也可以先鼓励各中小学校强弱搭配,适当均衡配置资源。个别地方自行为公共资源配给增设与个人财产有关的门槛,法律依据是什么?是否与“享受教育公平不分家庭财产状况”的上位法要求相抵触?
说回新闻中这位家长,老房子住了几十年,自己和弟弟都曾在附近这所中学就读,其实不足以推导出孩子可以在同一所学校就读的结论。“划片就近”全面铺开后,在多校划片的地区,学生将随机进入片区内任何一所学校,是时候跳出“就近等于距离最近”的认知误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