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注册/登陆,欢迎光临!
正义论坛加入收藏设为首页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关注民生 >> 阿里排查发现4495条涉刑制售假线索

阿里排查发现4495条涉刑制售假线索

2017-03-20 23:41:20 来源:正义与法制网 浏览:2131

阿里巴巴首席平台治理官郑俊芳近日在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披露,2016年,阿里巴巴平台治理部共排查出4495个销售额远大于起刑点(5万元)的制售假线索,但截至目前最终有刑事处罚结果的比例不足1%。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工商行政处罚的200例制假贩假案件,平均罚款额不到10万元。

  郑俊芳介绍说,2016年全年,阿里巴巴平台治理部通过平台治理大数据模型体系主动防控、权利人举报、消费者投诉、神秘抽检等方式,阿里巴巴筛查认定4495条线索;执法机关接收1184条;公安机关能够依据现行法规进行刑事打击的只有469例,只占十分之一;截至目前有刑事判决结果的仅33例,80%还判了缓刑。

  记者注意到,阿里巴巴抽取多份制假售假案件的判决书,绝大多数案例只被判缓刑。例如东部某省一个销售假冒品牌女性内衣案件,法院认定其涉案金额达200多万元,属情节特别严重,判决结果为判3缓4。最终受到实刑处罚的犯罪分子少之又少。

  据浙江省工商执法部门介绍,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实体市场存在的违法行为都逐渐延伸到网络中,网络市场违法行为形式多样,涉及面广。网络上销售假冒知名商品、“傍名牌”行为是目前较为严重的网络违法行为,危害性大,严重侵害知名企业和消费者合法权益。网络交易中滋生“炒信”歪风,虚构店铺动态评价、商品交易量等数据,炒信已成为网络交易市场的一颗“毒瘤”,严重阻碍网络市场的健康发展。网络市场交易的特殊模式,使网络违法行为更显隐蔽性,大大增强了执法部门案件查处的难度。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阿里巴巴建立了一支2000人的专业队伍、每年投入超过10亿元、利用最先进的技术和数据模型对制假售假进行主动防控。但企业没有执法权,只能发现问题、下架商品、向执法机关报送线索,然后等待执法和司法机关处理。由于现行法律规定中对制假售假的处罚依据相对模糊、执法机关对案件定性难、定量难,立案或进入司法程序更难。

  “不足1%的刑事处罚比例,是制假售假及侵犯知识产权行为难以从根本上遏制的关键原因。最终结果是刑事打击力度不足,制假售假犯罪成本极低,无法有效遏制制假售假在线下的泛滥和平台间的流窜”。郑俊芳如是说。

  阿里巴巴集团认为,制假售假成本太低,是当下社会假货困境的最重要因素。如果刑事处罚比例不足1%的事例一再发生,从根本上治理假货也就无从谈起。只有让制假售假庞大链条上的每一个犯罪分子受到应有的刑事处罚,才是中国从世界工厂走向自主创新,引领未来发展的可行之路和必经之路。

  在郑俊芳看来,根治假货亟待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严格执法、加重刑罚、加大打击制假售假的执法力度,“否则打假就像个漏斗,警察累死,我们急死,制假售假者笑死,消费者哭死。”她以酒驾入刑为例来说明对制假售假严格执法加重刑罚的必要性。酒驾入刑曾向全社会清晰传达信息:酒驾者必承担严重后果。其震慑作用正是酒驾行为得到遏制的关键。

  据悉,早在2002年淘宝网创立之前,阿里巴巴便组建专业团队,处理海内外知识产权投诉。经过十多年发展,阿里巴巴集团形成了一套集维权处理、主动管控、政府协作、品牌合作等诸多内容于一体的、多元化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在这十余年中,阿里巴巴治假工作经历了从“依法线上打假”到“线上线下联动打假”再到“大数据治假”的迈进。阿里巴巴不仅要为自己打假,更要为整个行业、整个社会打假;不仅要打自身平台上出现的假货,还要打击线下的假货,打击其他平台上的假货;不仅要把假货从阿里巴巴赶走,更要努力断绝其销售渠道,让制假售假者无利可图。(记者 王开广)

发表评论
网名:
评论:
验证: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仅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加盟分站 - 请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