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11月15日讯 (记者胡永平)最高人民法院执行局局长孟祥接受记者采访,介绍了近两年来,人民法院在破解“执行难”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绩。
“造成执行难的原因很多,既有外部因素,也有内部因素,是各种因素相互交织、各种矛盾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是社会矛盾在司法领域的具体体现。”孟祥说:“执行难也会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其实质反映的是深层次国家治理问题。”
孟祥指出,执行难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总体上来说,可以将执行难归纳为“四大难题”:一是查人找物难;二是应对规避执行难;三是财产变现难;四是有效管理难。通过各级法院的努力,如今这四大难题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解决,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全国法院利用网络查控系统冻结1515亿元
孟祥说,为破解查人找物难题,最高人民法院大力推进覆盖全国地域及主要财产形式的网络执行查控系统建设,通过信息化、网络化、自动化手段查控被执行人及其财产,极大提高了执行效率,实现了执行模式由传统向现代化的根本转变。截至目前,全国法院利用网络查控系统共为2764万件案件提供查询服务,冻结1515亿元,查询到车辆2662万辆、证券480亿股、渔船和船舶24.72万艘、互联网银行存款18.82亿元。
淘宝网拍卖标的物33万件成交额4600亿元
“为破解财产变现难题,人民法院树立互联网思维,探索实施网络司法拍卖。” 孟祥介绍说,2016年8月,最高人民法院专门出台了网拍司法解释,今年1月1日开始全国法院全面推行网络司法拍卖,取得显著效果。仅以淘宝网一家网站为例,截至目前,共计拍卖近61万次,拍卖标的物33万件,成交额4600亿元,平均成交率达到91.67%,溢价率达到61.72%,为当事人节省的佣金达到了138亿元。
累计发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880多万人次
2013年,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相关的司法解释,建立了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库。截至目前,累计发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880多万人次,全国法院共限制870万人次购买机票,340万人次购买动车、高铁票。限制失信人担任企业法定代表人及高管17万余人。孟祥说:“这些措施产生了很大震慑力,有超过百万失信被执行人主动履行了法律义务。”
孟祥表示,针对实践中采用各种手段转移、隐匿财产,逃避、规避、抗拒执行的被执行人,法院将其纳入到失信名单,再联合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对纳入“黑名单”的被执行人实施联合惩戒。这样不断压缩被执行人的生存空间,让失信人“一处失信、处处受限”,迫使其主动履行义务。
近三年来出台20多项重要司法解释和规范性文件
“我国强制执行法没有出台,执行工作规范主要依赖于民诉法和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和一些规范性文件,还不够系统、全面,存在规则漏洞,也易导致实践中出现办案不规范现象。” 孟祥说,为解决执行不规范问题,近三年来,最高法出台了20多项重要司法解释和规范性文件,其数量与前20年出台的总数相当,对执行工作本身和立审执衔接工作进行了全面规范。
尤其是2016年以来,最高法密集出台网络司法拍卖、财产保全、财产调查、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以及执行款物管理等多个司法解释和规范性文件,填补规则空白,加强监督制约。同时,还制定了《人民法院办理执行案件规范》,共1000余条,涉及执行工作各个环节,可以说是执行工作的“百科全书”,切实加强执行工作规范化建设。
孟祥最后强调,法院将加强监管,坚决纠正消极执行、选择性执行、乱执行等违规行为,依法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千方百计提升执行到位率和到位金额,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同时,法院将加大对失信行为的信用惩戒力度,坚决落实中央关于联合失信惩戒文件规定的落实,构建“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信用惩戒大格局,推动诚信社会建设。